按照射击时身管和枪机、炮门的连接性质,闭锁机构的工作方式分为惯性闭锁和刚性闭锁两大类。
一.惯性闭锁
射击时,枪机、炮门和身管间没有牢固扣合,或者虽有扣合,但射击后在膛底压力作用下枪机、炮门能自行开锁,依靠枪机或炮门质量的惯性作用,或利用质量转移及增大阻力等原理来延迟开锁,达到闭锁作用。这种闭锁方式称为惯性闭锁,是最简单的闭锁机构。与这种闭锁方式对应的自动方式主要是枪机或炮门后坐式。
1. 惯性延迟开锁式闭锁机构
1)工作原理
在自由枪机式武器中,发射时,枪机、炮门和身管间根本没有扣合,仅仅依靠枪机、炮门质量的惯性作用及复进簧的抗力,达到瞬时关闭弹膛。这类闭锁机构的弹膛实际上是“闭而不锁”,枪机、炮门在膛底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直接即行后坐,打开枪炮膛,不需要作机构上的安排。
2.机械延迟开锁式闭锁机构
1)工作原理:
发射时,利用各种机械结构延迟开锁时间,枪机、炮闩和身管(或机匣)间存在扣合,但 “扣而不牢”,枪机或炮闩组件能在膛压作用下自行开锁后坐。是一种开锁时受约束的惯性闭锁机构。枪机或炮闩组件一般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构件组成,构件间依某种传动关系可相对运动。枪机或炮闩组件的质量不大,但在运动中转换到机头的质量很大,使得开锁阶段机头的后坐速度很小,以免在膛压很大时弹壳后移过多,造成弹壳破裂等现象。采用这类闭锁方式的武器,其自动方式对应于半自由枪机式。典型的如美国莱逊冲锋枪,德国 G3 自动步枪,美国汤姆逊冲锋枪、奥地利施瓦兹洛瑟 8.0 重机枪、美国彼得逊 7.62 自动步枪、法国 FA.MAS 自动步枪、AA52 通用机枪等。德国 G3 式 7.62mm 自动步枪如下图所示。闭锁时,复进簧通过机体和楔铁使滚柱进入枪管座内的闭锁槽中。发射时,火药燃气的压力通过弹壳使机头后坐,机头又施力于滚柱,滚柱在闭锁槽的作用下收拢。此过程中使楔铁和机体加速后坐,直到滚柱完全离开闭锁槽进入机体内,闭锁机构约束解除,然后由机体以其获得的较高速度带动机头后坐。在机构约束作用时期,反作用力使机头后坐加速度减小,开锁时机被推迟。

德国HK G3自动步枪闭锁机构,(a)闭锁状态,(b)开锁以后
2).优点:
这类闭锁机构解决了一般惯性闭锁机构武器中枪机或炮闩质量过大带来的一部分问题,且结构并不复杂。
3.气体延迟开锁式闭锁机构
利用装药燃烧气体来执行延迟开锁。通常是在接近膛室处开洞,将燃烧高压气体导至枪管下方活塞,利用其高压阻止枪机提前开锁,直到弹头出膛口后,压力降低下才开锁。发射时,靠枪机的惯性关闭枪膛,并利用部分火药燃气阻止枪机后坐的闭锁机构。如图所示,发射过程中,弹头通过枪管上气孔后,膛内的火药燃气经气孔进入气室,气室前端与套筒相联,作用于气室前端的火药燃气的压力可阻止套筒后坐,使套筒不致在高膛压下后坐位移过大,且套筒的质量可比惯性闭锁式闭锁机构的枪机质量小。这类闭锁机构对弹膛也只闭而不锁,但仍能起闭锁机构的作用,一般仅用于手枪上。德国 Heckler & Koch P7 系列手枪即是使用这一原理,如图:

德国HK P7手枪闭锁机构示意图
二.刚性闭锁
刚性闭锁机构能保证枪炮弹威力较大的武器能可靠工作,在枪械、自动炮上广泛使用,而且变化多样,构成丰富多彩、各具特性的闭锁机构体系。射击时身管和枪机或炮闩牢固扣合,膛底压力不能使枪机或炮闩自行开锁,这种闭锁方式称为刚性闭锁。根据开、闭锁时零件的运动方式,刚性闭锁机构大致又可分为:回转式、偏移式、摆动式和横动式等四种结构形式。而以回转式和偏移式两种结构形式最为常见。
1.枪机或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枪机或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
广泛应用于导气式和身管后坐式自动武器。导气式武器中,由枪机、枪机框上的定型槽与闭锁凸榫相互作用,使枪机回转。闭锁凸榫进入机匣闭锁卡槽而实现闭锁。如 56 式 7.62mm 冲锋枪,美国 M16 自动步枪等。如图所示,56 式 7.62mm 冲锋枪闭锁机构为枪机回转式,闭锁时枪机前端的左右闭锁凸榫进入机匣对称的闭锁卡槽中,开闭锁动作由枪机框上的定型槽控制枪机上的凸起,使枪机回转而完成,这种结构的闭锁刚度好。

美国M16自动步枪闭锁机构也采用枪机回转闭锁,枪机前端有7个闭锁凸榫和一个拉壳钩凸起,按圆周对称分布,枪机框上的定型槽和枪机上的立柱相互作用以完成开闭锁动作。开闭锁时回转角小,这种机构的优点是枪机运动平稳。 在身管后坐式武器中,枪机由机头和机体两个大件组成。机头上有闭锁凸榫,闭锁时通过机体上的闭锁工作面使机头回转,机头的闭锁凸榫与身管扣合而实现闭锁。射击后,身管和枪机于闭锁状态共同后坐,通过机匣上的开锁工作面完成开锁动作,如56式14.5mm高射机枪,德国MG34轻机枪等。 56式14.5mm高射机枪闭锁机构为机头回转式,机头前端为圆筒形,发射时,其内部的闭锁凸榫支撑在枪管尾端外部的凸榫上。发射后枪管和枪机共同后坐走完自由行程,前滚柱的外滑轮沿机匣上的定形板滚动,迫使机头回转开锁。复进时机头前进到枪管后端并位于定型槽前方时,前滚柱迫使机头反向回转而闭锁。该机构用机头代替节套,结构较紧凑。


枪机或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的优点是:
(1) 闭锁凸榫对称成双配置,机匣受力对称均匀,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2) 受力零件刚度大,弹性变形小,工作可靠;
(3) 枪机复进时是通过平面来带动枪机,活动机件在运动中与机匣的摩擦力较小,有利于闭锁机构在恶劣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4) 开、闭锁工作面均为螺旋面,在开、闭锁时动作平稳,灵活可靠。
缺点是:结构较复杂,制造较困难,尤其是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更为明显。为了顺利而平稳完成闭锁动作,结构上就必须设有起动斜面。闭锁凸榫支撑面均为螺旋面,修理研配时,接触面积不易达到要求。 由于回转式闭锁机构具有很大的优点,且目前加工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轻型自动武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 身管偏移式闭锁机构
身管偏移式闭锁机构一般应用于身管短后坐武器(特别是手枪)上,利用身管的运动来实现闭锁。开、闭锁动作由一铰链或相当于铰链的构件来控制。射击后,膛内火药气体压力使套筒(即枪机)后坐,由于套筒上的闭锁卡槽与枪管上的闭锁突茎相扣合,套筒即带动枪管一起后退。铰链绕结合轴后转,迫使枪管偏移,后端下沉,闭锁突茎脱离闭锁卡槽实现开锁。套筒复进时,推动枪管向前,铰链绕结合轴前转,使枪管后端上抬,闭锁突茎进入闭锁卡槽,实现闭锁。 应用实例如54式7.62mm手枪,波兰拉多姆手枪等身管后坐式闭锁机构。 波兰拉多姆手枪闭锁机构如图所示。枪管上方的闭锁突茎在发射时支撑在套筒的闭锁卡槽上,开、闭锁动作是在套筒与枪管共同后坐或复进时,通过扳机座与枪管后端下部的开闭锁斜面得以完成。54 式 7.62mm 手枪闭锁机构如图所示,枪管上方的两个闭锁突茎在发射时支撑在套筒的闭锁卡槽上。开、闭锁动作是在套筒与枪管共同后坐或复进时,通过铰链摆动使枪管偏移而得以完成。


身管偏移式闭锁机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外形尺寸不大。其缺点有:
(1)枪管轴线在弹头飞离枪口瞬间对套筒轴线偏移了一个角度,因而影响射击精度。
(2)只适用于枪管较短又较轻的武器上。现代手枪为了使结构简单以提高其可靠性,多数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而很少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
3. 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
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旧称枪机偏转式闭锁机构或枪机摆动式闭锁机构,在导气式自动武器上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依靠枪机后端向一侧偏移,进入机匣闭锁卡槽,枪机框的一个限制面给枪机施加一垂直于枪膛轴线的约束力,以实现闭锁。枪机偏移的方向,决定于各机构的总体安排。有上下偏移的,也有左右偏移的。捷克 ZH29 半自动步枪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如图所示。枪机向左偏移完成闭锁。发射瞬间,枪机尾部左方的倾斜小平面支撑在机匣卡槽的倾斜支撑面上,枪机框限制面在右边对枪机加力进行约束,实现刚性闭锁。发射后枪机框后退走完自由行程时,枪机框对枪机的约束力解除,其开锁斜面与枪机开锁斜面作用使枪机偏移而开锁。复进时,枪机到位后枪机框闭锁斜面与枪机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机偏移进入机匣闭锁卡槽,枪机框限制面即给枪机以约束,而实现闭锁。枪机框限制面的长度即为自由行程的长度。53 式 7.62mm 重机枪闭锁机构也是一种典型的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如图所示。动作原理与捷克 ZH29 半自动步枪相似,但闭锁时枪机向右偏移。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优点是:结构简单,闭锁确实可靠,制造维修方便。
缺点是:闭锁支撑面偏向一侧,受力不对称,使武器的射击精度降低;枪机框是通过闭锁斜面带动枪机向前运动的,在枪机和机匣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消耗活动机件复进的能量,影响机构动作的可靠性;枪机较长,弹性变形大,刚度较差,射击时影响闭锁间隙,造成抽壳困难和弹壳横断。

4. 卡铁偏移式闭锁机构
卡铁偏移式闭锁机构在导气式武器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依靠枪机框的扩张部使闭锁卡铁向两侧张开,进入闭锁卡槽实现闭锁。如56式7.62mm轻机枪、58式7.62mm连用机枪、54式12.7mm高射机枪、77式12.7mm高射机枪等均采用卡铁偏移式闭锁机构。 56式7.62mm轻机枪闭锁机构如图所示,枪膛的闭锁靠闭锁卡铁尾部倾斜的闭锁支撑面顶在闭锁卡槽上来实现,闭锁及开锁动作由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和开锁斜面控制闭锁卡铁的运动(张开、并拢)而完成。

卡铁偏移式闭锁机构优点是:结构简单,作用可靠;只要左右闭锁卡铁支撑面与闭锁卡槽贴靠均匀,射击时受力就对称;当闭锁间隙增大时,只需更换和焊修闭锁卡铁,维修方便。缺点是:闭锁卡铁一般薄而长,射击时闭锁刚度较差;活动机件复进能量消耗较多,影响机构动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