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系列主战坦克全名为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主要分为3个大类,分别是M1原版、M1A1艾布拉姆斯和M1A2艾布拉姆斯。二战之后,美军意识到坦克这方面是陆战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坦克主要是M3/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4系列中型坦克和M26潘兴重/中型坦克(本来是重型坦克,后来再次评测中被认为是中型坦克),其中主要是M4谢尔曼坦克为主力,但是却被同时期的虎式坦克揍的实在受不了(一般一辆虎式坦克可以消灭至少5-10辆谢尔曼坦克),于是对坦克十分关注,在二战后多次研发后,在1971年决定研发M1主战坦克作为第三代主战坦克。60年代起,美国开始研发一种采用全新技术的主战坦克,希望一举跳脱以往M-46/47/48巴顿系列坦克的基本设计,但是过程并不顺利,一波三折。美国第一个计划是1958年推出的T-95,由于技术不成熟、问题丛生而快速地夭折,只好继续沿用M-48坦克的技术发展出改良型的巴顿:M-60坦克,作为真正全新主战坦克完成前的过渡车种;美国陆军从1971年展开新一代XM1主战坦克的研发案,并于1973年分别交由克莱斯勒(Chrysler)军品部门与通用(General Dynamics ,GD)汽车进行开发,双方分别在1976年推出一辆原型车。经过评估测试后,由克莱斯勒的设计获胜,成为今日的M1坦克,不过克莱斯勒在1982年将其军品部门卖给了通用,所以生产M1的厂商就变成通用陆地系统。

这个就是M1主战坦克的最早期的原型车,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4.5吨,炮塔和车体多用钢板焊接而成,具备良好防弹外形,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不等,最厚处125毫米,最薄为12.5毫米,坦克正面装有“乔巴姆”装甲。主炮为1门105毫米M68E1线膛炮炮弹基数55发,其中44发装在炮塔尾舱内。炮塔前部两侧各装有6管M250烟幕弹发射器。M1主战坦克采用指挥仪式火控,光学主瞄准镜与火炮/炮塔相互独立稳定,火炮/炮塔电液驱动,并随动于主瞄准镜,使M1具备行进间作战能力。M1坦克是世界首次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的制式坦克。该机保养简单、冷却系统效率高,缺点是燃油消耗率和成本较高。
经过改进后就有了M1A1主战坦克:

这个就是M1A1主战坦克,是M1主战坦克的第一种大规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进是换装一门M-256 120mm坦克炮,此外还有不少细部的改良,并整合了M1IP所有的改良项目。M1A1在M1炮塔基础上焊接了80mm的钢板,另外改装了夹层材质,防穿甲弹达到400毫米以上。M1A1HA改装贫铀合金与新的陶瓷夹层后,防护能力突飞猛进成为三代坦克的领先水平。M1A1装备了两种不同的主炮,也是M1A1这个型号中最重要的改良,那就是就是换装一门120mm坦克炮代替原先的105mm线膛炮,此炮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ntall)的明星产品──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堪称当代最成功的坦克炮之一。事实上,在早期型M1装备美国陆军时,美国早已向莱茵金属公司购买了生产许可;不过当时美国仍认为原装Rh-120 120mm滑膛炮设计不够理想,因此该公司继续对此炮进行改进而没有立刻投产,包括换装美国设计的直立楔式炮闩,追加炮身热套筒以及大型圆柱状排烟装置,此外炮口校正装置改以更加安全的锁紧螺栓固定,故这种被美国赋予M-256编号的120mm滑膛炮性能比德国原装货更加强悍,也比较轻。 M-829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120mm炮弹体积较大,M1A1的装弹量便减至40发,其中34发储存于炮塔尾端的主弹舱内,6发储存于车身的弹舱里。相较于传统的线膛炮,没有膛线的滑膛炮在炮管中能将发射药的所有能量转换成炮弹移动动能,因此拥有更高的发射初速,使用动能穿甲弹时特别吃香;但是滑膛炮的长距离精确度就不如线膛炮,此外弹种选择比线膛炮少很多,只能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高爆穿甲弹,欠缺对付软性目标的爆震弹种。M-256能使用的弹种有M-829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与M-830系列破甲弹(HEAT),以及训练用的M-831反坦克高爆弹以及M-865、M-866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射击APFSDS时的炮口初速约1650m/s。
另外装甲方面相对于M1主战坦克也有一定的改进,装甲方面,M1A1仍沿用与先前相似的复合装甲技术,不过炮塔和正面的装甲进一步强化 ,炮塔正面与车首上装甲防御APFSDS的能力约400~500mm RHA,抗HEAT能力约800~990mm RHA。然而,根据日后的测试资料,早期M1A1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仍低于同时期(80年代中期)苏联最新型的T-80U。M1A1的核生化防护装置由原先各人式换成全车加压式,这套全车加压系统整合于空调系统内。此种方式虽然能增加乘员的舒适与方便,不必戴上恼人且影响战力的面罩;然而,一但遭到敌弹命中并触发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在缺少防护面罩的情况下,弥漫车内的灭火剂更容易造成车内人员窒息。
值得一提的是,M1A1其实还挺大的,车长9.83米,车体长7.1米,宽度为3.66米,高度为2.90米。
这个数据大家可能不知道什么感觉,我放个图就知道了:

这个是与之同时代的T-72主战坦克和M1主战坦克的对比。
接下来就是1986年开始研制,1992年第一辆生产完毕,1993年列装的M1A2主战坦克,在现代,这几乎成为了主战坦克的代名词,在多个排行榜中拿到综合性能世界第一。

这就是M1A2主战坦克,M1A2主战坦克的主炮依然为M-256型120毫米44倍径滑膛炮,发射400发炮弹后即需更换炮管,发射M829系列尾翼稳定贫铀合金脱壳穿甲弹,2000米首发命中率达80%,威力大。值得一提的是,M1A2坦克对于人员的防护是非常高的,通常即便是坦克被击毁也不会对其人员造成严重杀伤,M1/M1A1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经由沙特阿拉伯初次投入战场,而其性能上大幅度胜过他的对手伊拉克所配备苏联制造的T-72、T-62、T-55和T-54。由于它能在2000米有效射击范围外射击,因此不太受到反击,在整个海湾战争中,美军总共有109辆M1/M1A1被弹药命中或触雷,而M1的损失只是53辆,而M1A1的损失是28辆。由于M1没有敌我识别装置,所以在沙尘飞舞的沙漠中发生误中友军的事件。因此53辆损失中的7辆被认为是由于友军误击(以空中为主,敌我识别装置成为M1发展型M1A1的标准装备)。有两辆属于第24机械化步兵师197旅的M1A1在1月24日在战斗中陷入泥沙无法动弹、拖救不易而遭美军自行破坏;其余受创的M1A1则仍能救回并修复继续服役。另外,美军M1坦克部队在作战中仅有8名人员战死,包括被敌火或友军误击的M1A1即便受损,车上人员也大都生还,只有极少数人员伤势较重。而相对而言苏联和俄罗斯的坦克的设计则非常不人性化,他们把装载着数十颗125mm各种炮弹的自动装弹机塞进了成员的椅子下面,这里也是最常受到打击的位置之一,一旦被击穿,基本会发生弹药殉爆,而成员却没有灭火工具和紧急逃生的通道,可见俄乌战场上很多时候连炮塔都被炸飞数十米高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我这里给大家放个图就知道弹药殉爆为什么死亡率几乎100%了。

这是一辆弹药殉爆的T系列坦克,红圈里的是被炸飞接近60米高的炮塔。
OK我们在来说M1A2的改进,M1A2的改进就是M1A2 SEP系列,最顶尖的就是M1A2 SEP V3和M1A2 SEP V4两种坦克,这两种坦克装备了先进的车长独立热成像仪、真彩平面显示仪、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数字化地形图、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及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配备120毫米滑膛炮与1500马力燃气涡轮发动机,战斗全重67吨,最大时速68公里。其系统增强组件涵盖数字化的指挥控制、观瞄及火控系统升级,被国际武器评估小组综合评价为机动性能、火控系统和防护水平全面领先的全球最强主战坦克。

M1A2 SEP V4主战坦克,车顶为载着M2HB重机枪的遥控武器站。
最后,美军目前在研制代号为M1A3的一款全新型主战坦克,舍弃了继续改进M1A2 SEP系列坦克。